母猪生得多,仔猪活的少?到底什么在作妖?
时间:2017-12-28 点击:3298
在跟粉丝交流的过程当中,经常会听到这种情况,在多方努力下,猪场母猪的产仔率终于提上了,可仔猪的成活率却死活上不去,究竟是怎么回事儿?要知道仔猪成活率上不去的话,对猪场的损失也是不小的。可造成仔猪成活率下降的因素有很多种,今天小编就给养殖户们讲一讲,如何提高仔猪成活率的问题。
影响仔猪成活率下降的因素:
1.母猪产仔多,乳头不够吃,导致有些仔猪饿死。
2.能吃到的初乳少,仔猪抵抗力下降,最后病死。
3.初产母猪没有养崽的经验,往往会压死仔猪。
4.猪场饲养管理不到位,防寒工作做的不到位,导致仔猪冻死。
5.母猪自身奶水质量差、少,甚至是毒奶,导致仔猪易生病,有的甚至拉稀拉死。
6.仔猪从母体携带疾病,先天不足,抗病力差,最后病死。
因此,养殖户应从母猪和仔猪两方面入手,来解决仔猪死亡率高的这个问题。下面就说说具体应该怎么去做。
1、让新生仔猪尽快吃上初乳,提高活力,增强免疫力
仔猪初生时缺乏先天性的免疫能力,因为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的球蛋白,不能通过血液向胎儿转移。初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抗体,对初生仔猪有特殊的生理作用:一是含有抗体,提高仔猪的被动免疫能力;二是含有较多的镁盐,促进胎粪排出;三是初乳酸度高,促进消化道活动。在仔猪能够站立走动后,应及时协助仔猪吃上、吃饱初乳。
2、保温很关键,需注意体能流失。
仔猪出生后应赶紧擦干口腔和身体,以防受风寒,引发拉稀、咳嗽等疾病。母猪身体有一定的温度,所以,应提前准备好保温箱,防止仔猪离开母猪后没有一个温暖的居住环境。如果这样做了,还逃不过仔猪拉稀腹泻等疾病,需尽快就医,及时用药!
3、正确断脐带,防止仔猪脐带血丢失
仔猪出生后,会断脐带,但应根据仔猪自身的身体情况来确定断脐的时间,若仔猪活力较差,不要马上断脐,应停留几分钟,待仔猪恢复过来后再断脐,以便母猪还能为仔猪输送氧气和养分,可缓解仔猪缺氧状态。
断脐时还要注意脐带的长度,一般留3厘米-5厘米,脐带血中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,对仔猪后期的体质、免疫力、生长速度非常关键,防止脐带血丢失。
4、正确剪牙、断尾、阉割,防止伤口感染
剪牙和断尾是仔猪出生六小时后应做的工作,千万不能一出生就剪牙,这样会使仔猪太疼而无法正常吃奶。用来给仔猪剪牙的工具也一定要消毒,剪完牙之后,还要检查一下,看是否剪整齐。仔猪剪牙、断尾、阉割的之后,需用长效抗生素进行有效保健,防止伤口感染。
5、养好怀孕后期母猪,减少因初生重太小,活力太差造成的仔猪死亡
母猪分娩前的一个月是提高仔猪初生重的关键时期,所以,要加强怀孕母猪的营养,增加能量、赖氨酸、多维的摄入量,同时还要增加母猪饲喂量,提高仔猪初生重。如果母猪怀孕后期仔猪发育比较好,乳腺发育好,初乳比较多,那么仔猪腹泻等症状就会减少。
主营产品:漏粪板模具
相关新闻
- 
										
											
专业的机制漏粪板可以有效的控制养殖场疾病
有的漏粪板会导致挫伤关节的皮肤,还会形成很大的结痂,导致母猪后肢的蹄叶炎和指甲变长,底部肉垫的挫伤和增生,影响母猪的发情配种。使用专业的水泥漏粪板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,为什么这么说呢?下面小编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下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 水泥地面是由细沙和水泥合成的,地层表面有很多的细沙,在猪进行躺卧的时候,不会导致猪的皮毛粗糙,影响卖相,不易挫伤皮毛。还不易引起育肥猪和保育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疾病的发生。 这两个疾病都是条件和应激性疾病,条件就是没有使
2020-07-11 - 
										
											
养猪简单省钱又有效的技术措施
1、锅底灰可以涩肠止泻,止血。2、草木灰可以撒到猪圈里消毒治疗口蹄疫的蹄叉腐烂。3、地面加温可以缓解风湿,配合姜糖水治疗小猪寒凉性腹泻。记得姜早上,上午吃最好,晚上不要吃,晚上吃姜胜过砒霜。4、绿豆可以解百毒,最好碾碎,开锅就关,这样效果才好,如果人用的话还可以放到羊肉里去膻气味,不过不要和狗肉一块吃哦,很厉害的哦。5、便秘的猪要多饮清水,加一点东西它都不吃,肌注活动胃肠的针剂,喂鸭梨生鸡蛋,后面用温肥皂水洗肠,用软管接上喷雾器,随着冲随着深入,这样不会
2018-01-24 - 
										
											
养猪7大忌讳,你注意了,省的不止是精力,还有财富
养猪过程中,你该注意的小细节,往往会引发大事情。多点细心,省时省力,这对养猪人来说是双赢的,人省心,猪省遭罪了。具体该注意什么呢,有以下几点。1.猪生病了,药方不要换太快。发病的第一天,用药,无效。第二天换药方,无效。第三天又换药方。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,药物浪费,猪病未好。严重的话会加重,或者死亡。生病治疗期间,效果不会很快显现,耐心一点,因为治疗期间肯定也会有治病期,巩固期。2.针管最好是一猪一用,且只注射同种药物。如果乱用,可能会造成新的病发生,做好
2018-01-14